台灣新電影
理論觀點
1.1975-1979本土主義電影
‧對於國民黨、大中原沙文主義的反動。
‧包括了文學、戲劇、民歌,歌頌本土的風土人情。
‧新電影的開端:(台灣政治管制開始鬆動),
1982《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的一個開始,電影裡有四個不同的段落。
電影具有非常自然寫實的風格、濃厚的文學氣息。
首度由〝巨觀〞社會層面→〝微觀〞個人內心心理。
電影非常的現代化
1983《兒子的大玩偶》─本土主義電影的開端。
1983《小畢的故事》─日記式的敘事,注重人的內心,台灣新電影的一大步。
‧台灣新電影其實就是一種作者電影的開始:
侯孝賢─寫實主義的代表,模仿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楊德昌─現代主義的風格。
張毅─首創文學改編成電影,以前片廠制度是編劇寫劇本。
萬仁─編導合一。
台灣新電影特色:
1. 形式的自決性和一致性。
不再講究影戲的風格(以戲劇為主),重視平衡:影像、聲音、畫面、電影語言的表現形式,重視電影的本質。
§但後期過於藝術化的形式風格遠離了觀眾,與歐洲新浪潮下的藝術電影遇到
相同的處境。
2. 注重觀眾的主動詮釋
‧認為觀眾不應該是被動的告知者,而應主動去詮釋,放棄過去中影時期過於煽情的故事情節與對白。(什麼叫煽情呢?EX:《街頭巷尾》,把情緒用對白表現)
‧新電影追求一個曖昧的、非常多異的、鬆散的敘事,故事非常片段、破碎,讓觀眾自己去解讀。(楊德昌的疏離效果:非常的低調、寫實,淡化表演)
§與舊電影時期的表演風格相反。但過於薄弱的情節又不重視明星制度,讓電影越來越不好看。
3. 有濃厚的歷史包袱。EX:悲情城市
4. 對鄉土的懷舊。EX:兒子的大玩偶
5. 對都市、現代化的不信任(尤其是本土主義派)
6. 反派中影華麗的影棚風格,重視實景拍攝。
7. 使用本土語言,充滿文學的氣息,改編現代文學EX:白先勇、黃春明
§學習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重視母語的使用
‧沒落的原因1985~1990後期
1. 與觀眾漸行漸遠,藝術的風格過強(不講究戲劇,只重視形式美學)。
2. 題材的轉變:1歷史軼事─離後期的觀眾太遙遠,EX悲情城市,觀眾並不關心2族裔認同: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漸漸融合。
3. 觀眾結構的轉變:觀眾年齡下降
4. 台灣邁向商業消費社會,新電影時期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問題漸漸消失。
§都市文學並非泛指任何以都市為背景的小說 而是指在獨特的時空背景下所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文學表現方式。註引自http://blog.roodo.com/mosaic/archives/143445.html
電影片段分析
片名:孽子
導演:虞戡平
編劇:孫正國
演員:孫越、蘇明明、邵昕、李黛玲
分析片段:吳敏到超市找小玉,下班後準備一起去找老鼠,剛好碰到老鼠卻被哥哥趕出門。
影像風格
攝影
用曖昧的拍攝手法描寫同性戀的生活。同性戀應該是一個都市才會聽到的名詞,當時的社會保守,拍攝孽子這樣的主題已經是一大突破。我選的這段中就出現了很多都市的場景:超級市場、計程車、街道、百貨公司等。
場面調度
年代的設定是在民國70年代左右的都市,採了許多都市的實景。都市的元素:超市、計程車、百貨公司、妓女戶。
敘事形式
影片主題
孽子是現代文學作品改編,是台灣新電影現代文學的開端影片,現代文學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文學成為了作家用來反思和批判現實社會的工具,孽子暗批父權社會對同性戀者的壓迫。故事的背景是都市,夜店、超級市場等都是都市才有的產物。
劇本寫作
1982-1996,為台灣新電影的活躍時期,在當時隨著社會風氣的逐漸開放,許多弱勢的族群紛紛都浮出了檯面,開始透過文學、電影等途徑來向主流社會表露他們久被壓抑的心聲。除了同性戀是他們的性向,還有都市中的邊緣族群,ex:老鼠,家裡是開設妓女戶,有偷窺的習慣。
孽子根據白先勇同名長篇小說改編,是臺灣第一部以同性戀者為主角的電影,其實也就是白先勇自己的自傳體小說。劇情描述在新公園旁邊開店的老同性戀者─楊教頭,救了流落公園中的同性戀青年,跟房東一起開了一家GAY BAR藍天使俱樂部,讓這群被遺棄的孽子像是有了一個家。可惜最後阿青還是陷入同性戀常發生的畸戀,最後賠上自己的性命。
說故事的方式
虞戡平對於同性戀的題材還是用比較保守、隱晦的電影語言來暗示。也因為是文學改編,所以使用許多符號來取代露骨的畫面。其實我比較喜歡這種隱誨的暗示,現在許多同性戀電影過於著重於肉慾與情色,不旦醜化同性戀者,也容易淪為色情。
參與演出的演員
孫越、蘇明明、邵昕、李黛玲
演員的表演風格
孫越扮演一個老gay,他用曖昧的方式表現:外表是男生但舉手投足、講話卻很女性化。
田威威扮演是一個t,不管她穿著打扮還是講話、動作都好像一個小男生。
人物角色的服裝造型
小玉的裝扮不男不女,剪短髮、穿襯衫跟長褲,看不出真正的性別,暗示他特別的性別傾向。
●台灣新電影後期的電影與歷史隔絕,拒絕和舊電影進行溝通與對話。這是非常不好的,因為任何人都有歷史,我們今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以前的歷史」,我們以前的歷史造就我們成為今天的這個我們,沒有任何人可以拋棄我們以前的歷史,無法誠實面對「我們以前的歷史」將會導致滅亡,例如:德國的新電影只有維持了10多年就消失了。美國人對他們「以前的電影」非常的珍惜與尊重,他們常常會和他們「以前的電影」對話與致敬,他們常常會重拍「以前的電影」。例如:《吸血鬼》,就重拍了許多次、Steven Spielberg常常向Alfred Hitchcock致敬。
意見
已經不是第一次上教授的課了,但這學期真的還是學到非常非常多,每次上完課, 總是抄了滿滿的筆記(我媽抄的更多),還以為下了課就用不到的筆記,卻在做這份報告的時候幫上了大忙,雖然做報告很辛苦,但課程的驗收總是在自我付出的時候才會真正吸收知識,我學習到許多國家新浪潮下不同的影像風格及文化歷史淵源與台灣新電影的比較,深刻的認識電影的藝術與文化層面,以前看不懂的影片,在上過這門課後,現在開始了解其中意義。以前總認為藝術電影就等於令人困惑的藝術作品,很難讓一般人吸收欣賞其影片的涵意,而這門課就好像是一把鑰匙,開啟通往藝術電影的門,以前覺得難看的電影再看一遍後開始欣賞,我最喜歡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電影,真實的表現人生於電影。希望在下學期的課程能夠更深入的了解影響電影的其他層面,這學期
謝謝
老師的辛苦教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