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
↓
http://blog.udn.com/su41/2145486
|
||
2008/08/20 00:54:01 | ||
記得前些時候《夜巡林布蘭》(Nightwatching)試片時,聽說一堆影評人感歎,這片拍給誰看啊?只有貧窮男說,這部在彼得葛林納威導的片子裡,算起來簡單。 他這句話倒勾起電影癡當初想看的緣由──彼得葛林納威(Peter Greenaway)。 這名導演,大概是目前僅存少數拍概念電影的大師級導演了。而他的電影裡,總是充滿濃濃的黑色嘲諷意味。也因此電影癡極為喜歡這個導演。 《夜巡林布蘭》是他受邀拍的電影,為的是紀念這位荷蘭最偉大畫家之一林布蘭400歲冥誕和他生平最重要的作品〈夜巡〉(The Night watch)。此畫是描繪阿姆斯特丹民兵隊伍的群像畫,但畫面並非建立在偶發的事件上,傳說林布蘭在此畫中精心布局了51個謎團,指控畫中人物涉嫌一樁謀殺案以及強迫青少女從事性交易,因此所有的光影、34位人物的姿態手勢、對比、細節、戲劇張力、構圖都被認為是刻意安排的,為了向大眾披露主事者圖財謀權的真相。 大概是電影癡太熟悉這位導演,曾有一年金馬影展播了三部他的自敘性紀錄片,朋友知道電影癡很喜歡他,送了三場的票過來,印象中有部還長達三個小時。想想,三個小時的紀錄片耶,可是電影癡看得可興奮了,連陪同前去的朋友,一樣看得津津有味。為何?因為彼得葛林納威,真的天生是個說故事天才,他從小就在剪剪貼貼和塗鴉中講故事,在紀錄片中,他說的是自己,也不是自己,卻充滿著各式各式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這樣的他,閱讀〈夜巡〉(The Night watch)這幅畫,透過他藝術家的眼、擅於說故事的導演,從畫慢慢拼貼起林布蘭他的故事、畫中的故事,而透過他迴圈又迴圈敘述的故事,一圈又一圈包住的是,本片的主題,也是畫的主題──真/假。 彼得葛林納威接受荷蘭媒體專訪時他說,他只做的,就是強迫觀眾坐下來二個小時,透過他的電影好好看這幅畫。 由於他本身是唸藝術的,光影、色彩,他非常的在乎。全片仿林布蘭的畫作,不論是色調、場景、光線,都是,如果眼睛夠尖,還可以分辨出導演詮釋下的林布蘭真實人生與戲劇人生。片子一開始,導演甚至透過林布蘭這個角色形容了紅色與黃色,隨著台詞,劇中舞台的燈光,也轉紅、轉黃,而他所用的文字,又很精確的形容了兩個顏色的特質。 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演繹著林布蘭的夜巡,也演繹著戲劇本身。是以,一開始,彼得葛林納威用了他貫用的戲劇舞台,也像他在《魔法聖嬰》(The Baby of Macon)中用的舞台。 彼得葛林納威說,以前,畫作本身就像戲劇,每個人在畫家前都是演員,但一個真正的大師,可以看穿假相,畫出真實。電影裡片尾,就有著類似的對白,朋友批評說林布蘭他這畫不老實,為何?因為委託人要他畫的是他要演給大家看的戲,可是他卻畫出了真相。 他還為林布蘭下了註解,這位前衛畫家的嘲諷風格,不像規規矩矩的荷蘭人,倒像英國人,還用了同期畫作與林布蘭的〈夜巡〉作了一番比較,讓觀眾清楚看出這位畫家在當時的特異獨行,想來,這或許才是種下他下半輩子悲劇的主因。 所謂的欣賞畫作方式如何,透過本片,一個很會說故事的導演,替我們示範了大師級與眾不同的精銳觀察力,而畫如何欣賞,其所隱含的象徵又有什麼,片中也說得明明白白。或許,一般觀眾會很難適應,導演的「多話」,在對白與視覺的雙重刺激下,已經忽略了演員非常厲害的表演功力,和導演非常獨特配樂方式。 有人說,彼得葛林納威導的電影,一次是無法全面性欣賞,愈看愈有味,每次看都會看到漏網的驚豔。但《夜巡林布蘭》確實如貧窮男所言,是彼得葛林納威所有作品中,最簡單的一部,說是他電影作品的入門片一點都不為過,如果他的電影的難度分為十級,本片只有一級。難度最高的,當然就是《塔斯魯波的手提箱》系列電影了,那真是可以把人的腦袋跟眼睛塞爆,而看過後又不斷稱奇的電影,而且,葛林納威大導演還發展了VJ展演,真是太太太厲害了。有空不妨到他的官網走走,拜訪這位天才型大師。 彼得葛林納威說欣賞一幅傑出的畫作猶如看了一齣好戲,精采連連,看到最後你會禁不住鼓掌喝采道安可。林布蘭的〈夜巡〉如此(導演一點也不吝惜的讓觀眾看到這幅畫的全景、局部,甚至是林布蘭特有筆觸的美感),甚至連導演演繹的《夜巡林布蘭》亦如此,雖說已是導演最簡單的作品,但編、導、演、配樂、音效、CG特效、攝影、構圖、走位等等的精準到位,還是禁不住教人驚歎。如果你很喜歡林布蘭的畫,本片非看不可;如果你很喜歡電影,那麼更不能錯過彼得葛林納威的作品,而本片非常適合作為欣賞這位導演的開始。 【延伸閱讀】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