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家庭經營學〉父母有所不是 學習調適

圖/達姆
圖/達姆

文/江映瑤

新聞不時都充斥著疑似棄嬰、虐嬰、管教不當而置孩童於險境的事件,以及酒醉父母危及子女性命安全、甚至因個人失意而殺死子女的情形,令人不禁懷疑起「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否值得相信?

其實人非聖賢,

也不是每位父母都有機會或知識,

學習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

大多數人都是透過經驗法則,

不知不覺中就承襲了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

這其中也包括了錯誤方式的沿用,

以致形成代代相傳的惡性循環。

在這樣的模式中,受到不恰當對待的孩童遭受父母無意的傷害後,先是產生對父母的厭惡,卻也無力反抗;成長後發現自己的行為竟和父母相似時,也就轉而厭惡起自己,同時責怪父母的影響,另一方面開始理解父母的心情;在年歲漸增的歷練中,有些人會努力於掙脫父母的惡性影響,因為明知其害無窮,而另一些人則無奈地放棄努力,諉過於宿命。

能否從父母所帶來的陰影中走出來,

是每個獨立的成年人邁向成熟的課題,

但是面對父母時的心理調適,則是另一項重要的學習。

除了極少數生性惡質或沾染惡習的父母之外,

天下父母大多以自己所認知的方法去善待子女。

因此,撫養父母也成為子女的天職,除了報答養育之恩外,也必須藉由對父母的接納、認同,而真正接納認同自己,畢竟那是自己的出處,如果一輩子無法跨越對原生家庭的怨恨,恐怕也會一輩子難以珍愛自己。當自己能夠接納那曾經「不是」的父母時,對自己的人格會更加肯定,也會由衷地喜歡這樣心胸坦蕩的自己。

但要如何才能跨越對原生家庭的怨恨呢?

以下3個簡單步驟,可以提供大家思考的方向。

 

<心情調適1>從心理解 父母成長背景

去愛一個人之前,

必須先了解他的成長背景,

包括他內心的痛處。

要知道每個父母也都有他的原生家庭,

他們也和你一樣,

是被動地接受了某些教養,

才導致他今日的行為模式。

他會如何對待你,

也許只是他不懂得還有其他方式,

或是他不習慣用別的方式表達情感。

這項理解的重點在於──不論他如何傷害了你,那並不是你的錯!


而只是他沒有學會對的方式。

父母不會因為你的不好而傷害你或拋棄你,

他們管教的目的都只為了要你變好,

而不是要你受傷害!



即使他拋棄了你,也並非你不值得珍惜,

而是父母自私地逃避了自己的生命課題。



他們帶給你的傷害,

他們自己通常並不知情,

也並非蓄意,

因此情有可原,

而你也毋須懷疑自己的價值。

 



<心情調適2>鼓起勇氣 反抗負面思想

既然從小就明知自己厭惡的是何種對待,當成長後發現行為裡有著父母的影子時,更該勇敢地戒除,以免同樣地傷害身邊的人。

但人是習慣的動物,戒除不好的行為模式談何容易!這必須提起很大的勇氣,也要下定無比的決心。畢竟這是人生路上的重大關卡,如果不努力,又如何得到成長?因此在一次次努力中,若發現自己一再重蹈覆轍,也不必負面地自暴自棄,只要出現一些些進展,你就已經比上一代還要好,也正意味著你能帶給下一代更多幸福。

 



<心情調適3>引導父母 以分享替代指正

「行有餘力,引導父母」這是一項更艱難的任務,

因為父母年事已高,許多成見甚難改變。

即使你在自我成長的過程裡,發現了很有效果的正面思考方式,樂於與父母分享,

或希望他們也能像你一樣進步,

恐怕成果都會不如你的預期。


所謂「孝順」,孝心人皆有之,

要順從父母卻很少人能做得好。

如果能夠盡量「以身作則」,

實際以正面思考來與父母對談,

而非指正父母必須改掉壞習慣,才能避免無謂的爭端。

年長者想聽的只是順耳的話語,如果態度稍有不耐煩,

或是語帶批評的建議,都只會讓他們感到被後輩「教訓」而哀傷。










〈性愛對話錄〉姊姊夫妻愛吵架 擔心姪女受影響

Q:姊姊與姊夫經常吵架,而且完全不顧有旁人在場。媽和我都試著說笑話想化解,或者乾脆懇求他們停止,也建議他們去做諮商,還把有關吵架有害夫妻健康的研究給他們看,偶爾才會見效。因此我的做法是少和他們見面。

但是令我心疼的是小姪女。當我姊問我為何不來探望她女兒,我直言不習慣看人家爭吵,她就淚流滿面,但是情況並沒改變,請問妳有好建議嗎?

 

心理諮商專家/林蕙瑛

A:當妳提到不習慣看人家吵架時,妳姊淚流滿面,可見她對於爭吵之事也很在乎,她又何嘗不想要兩個人快樂相處?妳可以以此為著力點,盡量鼓吹她,自己先去做諮商,同時要提醒她,女兒將成為父母親無盡爭吵的無辜受害者。

有些父母太專注於自己所想所做,以至於沒想到小小心靈已經將所聽到的爭吵都放在每天的記憶中,他們也會感染到父母的怨恨與痛苦,而過得不快樂,卻因不想看到更多的爭吵而都將感覺埋藏在心底。

坊間有一些有關關係改善或關係治療的書籍,然而夫妻本身各自的覺察最重要,

就是有衝突要以問題解決為導向,

溝通協調時要心平氣和、互相尊重,

在孩子面前要有身教言教,

就這麼簡單三項原則,


而關係中最忌諱的就是不斷地指責對方,

整天嘮叨翻舊帳,

必然火上加油永無休止。

爭吵只是暫時紓解怒氣,

並非化解衝突之道,

既然是常會為了小事吵架,

妳姊姊及姊夫的個性必然相衝,

兩人都得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多聽對方的心聲。


身為姑姑,當然不能停止對小姪女的愛及教育。

她需要父母以外的成年人來引導她表達心聲,了解她的心事。

倘若妳無法忍受在她家待太久的時間,不妨帶她出去走走,

或帶回家讓她感受溫暖及平和的氣氛,

她至少有個家庭親人可以做角色模仿




〈家庭福利社〉讓家人更溫暖 給我抱抱

文/田心

擁抱是人與人之間最直接、最無隔閡的溝通方式,我喜歡享受擁抱時,當下油然而生溫暖和支持的感覺。

在我們家,擁抱是隨時隨地在進行的行為,先生和孩子已習慣在上班上學前和下班放學後,進出門時和我擁抱,如果他們忘記了,我通常都會主動要求給我一個「愛的抱抱」!第二項必要的抱抱時間點,則是起床後和睡覺前,孩子們會找我抱抱,順便親親臉頰和手足;除此之外,我隨時會開口對家人說:「嘿!過來給我抱抱!」或「我要抱抱!」之類的話。

「擁抱」已不知從何時起,變成我們表達情感的最佳方式了。

記得看過報導說:

當人們擁抱時,

腦內的嗎啡和血清素會跟著跳躍,

它會喚起人們在母親子宮時,

那種溫暖、安全和無憂無慮的記憶。



其實,我對擁抱的定義很簡單,

首先假設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盛「愛」的盒子,



透過擁抱的方式,

把我愛的能量盛放在對方的「愛盒」中,

希望藉此讓對方更有力量;



在互相的擁抱交流中,

彼此內心的「愛盒」都能充滿,

不至於乾涸匱乏。

我想,

愛的傳導,

才是我們家大大小小愛上擁抱的真正原因吧!











〈婆媳過招〉一句為妳好 媳婦壓力大

(圖/達姆)

文/大妹

二伯母是個退休老師,也是個勇於追求男女平等的知識份子,理論上她應該會是個開明、好相處的婆婆,只是沒想到,與媳婦兒子同住了一陣子之後,兒子和媳婦還是一同搬離了老家。

二伯母不解地抱怨:「媳婦每天睡到11點,我也沒要求她煮飯,就算生活習慣不同,我也是好言好語,不曾命令過她,或者是大聲斥責她。我實在不知道到底要怎麼做,她才會了解我其實是個不錯的婆婆。」

後來某次家聚,遇到了堂嫂,堂嫂才難為情地說:「媽媽是個好人,但跟她住,壓力好大,每天等著被糾正。」

原來二伯母會要求堂嫂洗完澡後,要隨手將浴室清掃,但堂嫂卻覺得洗完澡後,又要刷浴缸,豈不是又會流汗嗎?她配合得很不甘願。還是就是堂嫂幫忙洗碗時,伯母告訴她碗應該要用熱水洗才乾淨,堂嫂回答熱水太燙,無法控溫,洗不習慣,但伯母還是希望她能適應。

有次,堂嫂在廚房洗了茶杯後,又被伯母叫回了廚房,堂嫂檢查了一下廚房,不覺有任何雜亂或不妥之處,沒想到,伯母竟說:「我不是在罵妳,我只是想說妳剛洗完茶杯後,流理台上沾了一些水,應該要擦乾後,再離開,這是一種好習慣。」伯母並沒有意會到,她自以為開明,口頭上是為媳婦好、為大家好。其實一句「為妳好」的背後,卻是充滿著操控感,希望媳婦能配合,就是要求媳婦改變自己。堂嫂每天像個犯錯的孩子,戰戰兢兢,頭上也因壓力過大開始出現約硬幣大小的掉髮,堂哥看了很心疼,於是決定搬出去住。

婆婆們其實不需要苦口婆心的用「為妳好」之名,以不厭其煩的方式企圖改變一個人。因為在婆婆眼中的「為妳好」,在媳婦眼中可能變成「很不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spc7777777 的頭像
    xspc7777777

    LINDA FANG

    xspc7777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